研習十三勢應從基礎著手 鞠鴻賓  
     
    打手歌(一)
掤捋擠按須認真 上下相隨人難進
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
引進落空合即出 連沾綿隨不丟頂
   
     
    打手歌(二)
被打欲跌須雀躍 巧擠逃時要合身
拔背含胸合太極 裹襠護臀踏五行
學者悟透其中意 一身妙法豁然能
   
     
    太極拳是體用兼賅的一項運動,盤架子是練體,推手,大捋是練用,這是眾所週知的,但無論是練體或是練用,兩者都離不開十三勢,離開它那就不是太極拳了!    
     
    十三勢是掤,捋,擠,按,採,挒,肘,靠,進,退,顧,盼,定,謂之八門五步,也稱八卦五行,總稱就是十三勢,這是我們祖師爺所創的一套傳統架勢,並經歷代先賢先哲以其心血,智慧,鑽研精進,流傳不息而延續下來的文化寶藏,可是當今很多練太極的人,明知這個寶藏却不肯用心追求發掘,研究其動靜開合,虛實變化,寧願跟著人依樣畫葫蘆,糊塗一生,毫無所得;更有些人期求速成,索性捨本逐末,不從基礎上下工夫,妄想一步登天;而椿步未練,就練拳架,架勢尚未成熟,就習推手了!到頭來連基本要領是什麼,都搞不清楚,真是空入寶山,遺憾終身。    
     
    那麼研習太極拳究竟應從何處著手呢?依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」的道理,應該先由根基練起才對,因為十三勢的本體就是「根」,「根」就是「中定」,沒有「中定」就沒有十三勢,也就沒有太極拳了!就體用本質而言,沒有「根」就如同水上浮萍,沙洲建塔,在體得不到體,在用得不到用,以致大而無當,一切落空,這是肯定而不易之理。    
     
    先師曼髯公在其所著體用歌訣中有謂:「湧泉無根腰無主,力學垂死終無補」之句,拳經上也謂:「其根在腳」,從而得知「根」與腰對於太極拳的重要性了,但是要練腰腿,必須先要在椿步上下功夫,質言之,十三勢的基礎在椿步,因椿步對於鬆腰坐胯,落地生根,是非常重要而具有實際幫助的。也許有人說:不練椿步而練拳架不是一樣會鬆腰坐胯,落地生根嗎?當然我不能排斥這種說法,因為拳架練到高境界的時候,必然也會達此目的,但是,初習拳架或是功夫欠深的人,如果奢言落地生根,那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。然而站椿與此就截然不同了!因為站椿姑不論是渾元椿(預備勢),提手勢,琵琶勢(川字椿),或是單鞭勢(開展椿),都是靜態的,祇要守住心神寧靜,尾閭中正,沉肩垂肘,含胸拔背,鬆腰坐胯,全身鬆淨,腳心貼地,呼吸自然以及氣沉丹田諸般要領,使之下盤生根,定可獲致立竿見影之效;而練功架是動態的,尤其在初習期間,由於架勢繁雜,動作生疏,勢必顧此失彼,以致心不能靜,神不能凝,意亂而不能專一,如此情況下,豈能達到落地生根的境界呢?如有人說可以做到這一點,那就是自欺欺人之談了!其實,椿步並非太極拳所專有,譬如說少林,形意等門無不重視站椿,少林站的是馬步椿,形意是三才式椿,雖然名稱不同,虛實有別,而練「根」的目的則一,據我所知:楊家老一輩的人無不重視椿步,尤其初學者必先勤練椿步,俟有基礎之後,始可學習拳架,如果遇到天候不良之時,寧肯拳架不練而椿步非練不可。因為這是十三勢的基礎工夫,決不可稍有疏懈。    
     
    曼師在其「自修新法」一書上,曾特別強調椿步對於體用的重要性,闡述甚為詳盡,三無畏篇中有謂:「站椿要無畏喫苦,怕吃苦則腳之落地不得生根,則無進程之望,是以腳部之喫苦有益於心臟及腦部則無疑」。由此可證椿步對於體用之功能與其價值了!
步法本是十三勢中最重要的環節,也是架勢中最基本的動作,曼師以畢生心血精研所得(見自修新法凡例)無論是中、前、左、右、後,都有其獨到的機杼之處,倘將這幾種步法練習嫻熟之後,不但有助於鬆腰鬆胯,坐實下盤之基礎,且對初學者具有事半功倍之效,茲分述如后:
   
     
前進步法 即向前之步法(要領與站椿完全相同,從略),由立正姿勢起,先開左腳,必先使右腿坐實,向前邁步時,腳跟先行著地,然後由後腳(湧泉)之勁向前送出(步履之大小,依各人體型高低而定,兩腳間隔與肩同寬)左腳漸漸踏實,力要歸根成為左弓箭步,同時鬆腰坐胯,腳尖與膝蓋對正,但後撐之腿不可挺直,以免影響尾閭中正;續上右步時,先坐回右腿,在將重心向前移付左腳,復上右步,要領與左式同。      
     
右轉步法 如欲先走右轉步,仍由立正姿勢起,坐實右腳,提起左腳向前邁出一步,腳跟先著地,以後腳(湧泉)之勁前送,左腳漸漸落實,力要歸根成為左弓箭步(要領與前進步同)再以腰胯為主向右轉九十度,右腳向前踏出一步,腳跟著地(着點即原腳尖之位置),先以腰勁磨轉至四十五度時,復以後腳(湧泉)之勁協同腰胯向前經由尾閭送出,同時左腳內扣四十五度成為右弓箭步。      
     
左轉步法 左轉時之方法,要領與右轉步法相同,不再重述,但應特別注意者,即左右輪番轉換前進,必須按照方法要領確實做去,行功日久,腰胯自然鬆沉,轉換必然自如。      
     
後退步法 由立正姿勢起,右腳先行坐實,左腳以腰勁帶動後移,腳尖先著地,重心後移,漸漸落實左腳,力要歸根,繼提右腳隨腰勁後移,方法與左腳後移相同,如此,左右交互後退,反覆行之,練習時務須注意平正,兩腳與肩同寬,腳尖與腳跟成一直線後退(切忌走八字形,而影響尾閭關節不能鬆開)使鬆腰坐胯,落地生根,此種步法為倒攆猴之步,勤練嫻熟之後,如再以倒攆猴勢或五禽中之矯猿却步式配合練習,不但對於體用裨益甚大,尤對行氣具有奇效。      
     
    椿步是十三勢之基礎,也為前輩先進練功必修之課程,惜被現代一般習拳者所忽略誠屬一大憾事。    
     
    先師曼髯公積數十年之心智,以精研所得,對此步法非常重視,而諄諄教導後學,因為椿步確有助於功架之精進與對體用方面之實效,早為有識者所肯定。希我同學在研習十三勢之時,應從基礎上着手,也就是由椿步功夫上勤加苦練,循序漸進,持之以恆,俾使太極拳運動得以開展,中華文化得以發揚,欣逢時中學社太極拳研究班第二期結業,並編簒通訊錄幸會,承函索稿付梓,特以拙文充數,願與諸同學共勉。    
     
 
  
上一頁
財團法人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  tel    07-5539340
會址: 高雄市鼓山區 明華 路  255 號   3 樓